(1)
有个哥们,一直想要学吉他,但一直都没有去学。
当问他为啥不抽时间去学时,他的回答是现在太忙了,以后空闲下来,一定会找时间去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答案,这个哥们叫嚣了十多年学吉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去学。
不由的感叹,这哥们被时间「欺骗」了。
当然,被时间「欺骗」了不仅仅是这个哥们,还有我自己。有那么多的事情,我也是一拖再拖,总以为未来有时间一定会做,结果未来从来没有来到过。
......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有个哥们,一直想要学吉他,但一直都没有去学。
当问他为啥不抽时间去学时,他的回答是现在太忙了,以后空闲下来,一定会找时间去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答案,这个哥们叫嚣了十多年学吉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去学。
不由的感叹,这哥们被时间「欺骗」了。
当然,被时间「欺骗」了不仅仅是这个哥们,还有我自己。有那么多的事情,我也是一拖再拖,总以为未来有时间一定会做,结果未来从来没有来到过。
......我半路出家做市场和销售,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直到现在面对销售过程中的一些场景,我仍然不能很好的应对。
有次为了一个项目线索,去拜访客户。在客户那里,给项目相关的客户人员介绍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介绍的过程还算顺利,不过在互动环节当中,我遇到了客户的挑战。
客户的一个技术人员,对于我们的解决方案直接进行了否定,认为我们的产品技术有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靠谱的。
客户的技术人员给出了一些理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其实都不成立。他之所以否定,完全是因为他理解的很浅,只是皮毛而言。
......一位创业的朋友(暂称他为「小A」)选择了一个项目方向,征求我的意见。
在听完「小A」热情洋溢、唾沫横飞的项目介绍之后,我没有直接给出我对他这个项目的评价,而是给他讲了我另外一个创业朋友(暂称他为「小Z」)的故事。
「小Z」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非常热衷于读书和咖啡。他工作了几年之后,厌倦了上班族生活,决心要创业。
他选择的创业方向是做那种读书咖啡厅。他跟我讲,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最大的享受就是: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泡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找个温暖而安静的角落,打开一本书页泛黄的书本,慢慢的读着。
他所描绘的场景,确实很吸引人,很符合理想派书生的心中梦想。但创业嘛,就需要从商业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有段时间,在网络社群里跟一帮朋友交流读书的经验,曾对读书到底应该快读书、还是慢读书展开过讨论。
我们原本以为慢读书,细嚼慢咽,能够对书理解更深入一些,对书中的内容记忆更多一些。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慢读的书,在读完之后,常常并没有在头脑中留下多少印象。相反,那些较快阅读的书,倒留有很深的印象,记住更多的东西。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会经常遇到一种情境:突然遇到一问题,头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思考琢磨了许久,依然不得要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该问题,内心中满是焦虑。
这种情境状态,是我们想要努力摆脱的。我们想努力做到一些牛人能够做到的状态——
遇到问题时,不需要怎么花时间思考,脑海中立刻就闪现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看起来就仿佛不需要思考一般,解决方案就在脑海里放着,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手取用即可。
于是,我们根本不担心遇到什么问题,所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心境自然平和宁静。
要做到这种状态,就需要「零秒思考」。
......有次,有一创业好友跟我抱怨他们公司与另外一家公司合作的事情。
这位创业好友的公司跟另外一家公司做市场方面的合作,一起去见客户交流沟通。在沟通当中,跟他们合作的那家公司的老板总是有意无意的贬低这位朋友公司的服务水准,以对比标榜他们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我这位创业好友就很郁闷:大家一起合作,有什么必要贬低我,抬高你自己呢?
这次是你贬低我抬高你自己,下次我肯定是贬低你太高我自己了……如此这般,并不是合作,而是互相拆台。
......几年前,网易老板丁磊杀入养猪业,号称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养猪。
现在看来,丁老板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几年之前就提出来「互联网+」的概念,他加的是「猪」。
当初,网易养猪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对所谓互联网企业养猪,很多人看好,也很多人看衰。不管怎样,整个网络世界都是关于猪的讨论。
到了2016年,网易味央猪上市,一头猪居然卖到十几万元的天价!这猪真可谓是被「吹」上了天,一时间互联网上关于猪的新闻又是纷至沓来。
......这是「源源不断创作优质内容」系列的最后一篇,激发灵感篇。
说是一种内容创作方法,实则并不算具体的创作方法,而是一些激发灵感的方法,作为辅助用于其他的内容创作方法。
每一种内容创作方法,最大的关卡在于才思中断、灵感枯竭;每一种内容创作方法,都需要一定的灵感,让所创作的内容更加深度、更加丰富。
......最近在读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颇有些收获。
读书的收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叫收获;还有一类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东西,这也叫收获。
读这本《好好学习》,我的收获偏后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然在琢磨,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学习新事物,要把握一些核心的、关键性的东西。
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但说不好这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给出来一个定义,叫「临界知识」。我可能更喜欢称之为「底层技能」。
......有次去游玩,来到一依山而建的古镇。
古镇特色自然是其散发着厚重沧桑感的古朴建筑,还有就是孕育在其中的历史文化。
另有一景观,是那从山上到山下遍布的、曲曲折折的小路。
闲暇时,走在这些古镇小路上,欣赏沿路的特色建筑和风土人情,着实是件惬意之事。
面对这些古镇小路,我却有个疑问:这些曲折的道路是怎么设计的呢?为何这么设计?
......前面已分享9种创作优质内容的方法。使用这些方法,基本上可让你有内容可写;运用纯熟的话,创作出优质内容,也在情理之中。
若这9种方法用遍,还是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话,要么是你实在没什么主题和素材的积累,要么就是你实在不适合码字这个行当。
......职场中,打工和创业是永恒的讨论话题。
我们常规的理解中,打工和创业是对立的——
如果是创业,你就是在为自己打拼,而不是给别人打工;而如果是打工,你就是在给老板赚钱,跟创业没有半毛钱关系。
真是这样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跟人辩论时,一时间被人说的理亏词穷、哑口无言,但是你并没有服气。
往往过了一两个小时或一两天,也许是在做着什么不相干的事情,你突然间灵光一闪,脑海里就闪现出了当初辩论时让你哑口无言的说法的漏洞了。
这时,你会想:我当时要是这么说、用这个论据就好了……
......今天,我们聊一聊有关学习的事情。
莫名其妙的,我们一下子迈入了「知识可直接变现」的时代。
更加莫名其妙的,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在谈学习,人人也都在学习。
一夜之间,学习成为了一种主义,备受人们的推崇。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许多人都在拿着手机读些什么、听些什么、学些什么……
我们原本追求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似乎也在那一夜之间就实现了。
果真是如此么?
......内容创作,未必一定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尤其是别人已经发生的故事。这就是内容创作的案例法。
所谓案例,就是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一个特定的事例,或者一个特定的情景。
我们通过我们的视角描述这个事例或场景,对其进行分析,用以说明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或者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