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在这个事实根本不重要的世界里,如何使用说服力?

(1)

如何说服人呢?

最根本的策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用感情打动人,用道理说服人。

在用道理进行说服时,如何进行操作呢?传统的做法是摆事实、讲道理。

事实和道理有用么?肯定是有用,常常可以让人无话可说。可是,人心里会嘀咕:事实也许如此,道理我也都懂,但我就是不想这么干!

太多的时候,事实也好,道理也罢,只能说「服」人,却很难说「动」人。别人只是表面看似服了,内心里完全不动。

......

为什么思考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你喜欢的事情,别人未必喜欢;你以为简单的事情,别人未必觉得简单;反之亦然。

有些人不喜欢思考,这一点在以前我觉得不可理解。

为啥会有人不喜欢思考,会觉得思考很难呢?不就是抽一点时间,在那里好好的琢磨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方方面面的要素么?

至少在我看来,思考其实是挺好玩的事情。思考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让你有所新发现的过程。

......

做事的本质思维

(1)

人做事,常常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别人给你一件件事情,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把事情做了、把任务完成。

第二种模式是你自己想做一件事情,想要实现一个目标,你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实现目标。

这两种模式的做事,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么?

原本不该有什么不同,不过执行时很容易不经意带来不同。

......

你需求的满足,是在满足别人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

有一个朋友老A,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一直都没有找人帮忙。

他的一个哥们知道了之后,就问老A:为啥不找我帮忙?

老A说:若我能把事情预期做的漂亮,自然会找你帮忙,大家面子上都有光;如果我做不漂亮,就不找你了,一来我没脸,二来不想弄的你没脸。

以后,在老A遇到困难时,他那个哥们经常会主动帮助他,因为那哥们觉得老A很靠谱。

......

坚持就是坚持,不坚持也是坚持,仅此而已

年初,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给大家安排个身体锻炼,每天前后甩手臂100次,大家能做到么?

学生们一想,不就是甩手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不好做,于是均纷纷答应下来。

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还有多少同学在坚持每天甩手?大概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坚持。

再一个月后,苏格拉底继续问,还在坚持的同学不到三分之一。

半年后,等苏格拉底再问时,还在坚持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柏拉图。

......

乏味的琐事和无聊的细节,才是至关重要的

(1)

不管是小说、电视剧,还是电影,它们总是讲述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轰轰烈烈的做着一些事情,经历着波澜壮阔的情节,最终取得了让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人们就是喜欢看到、听到这样的故事,这样才有艺术性,只是凡是有所艺术性的故事,都是有选择性的。

最大的选择性在于故事里总是讲述那些精彩的、宏大的场景,而几乎不用过多的笔墨描述乏味的琐事和无聊的细节。

然而,多数的成就都是在这些乏味的琐事和无聊的细节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

不是厚黑:如何静悄悄的夺取权力?

(1)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才华横溢的失败者?

因为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们没有出场,没有在人们面前展现他们,没有为需要他们的人提供价值。

失败与成功,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你的客户说了算。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绝对能力的大小,而是能被世界感知到的能力的大小。

......

要谨记,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1)

那天,参加了一场有关增长的会议,在会议上听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失败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这个时代,出场很重要,远超过自身的能力。

如今这个时代,并不缺能人,缺的是能主动跳出来承担应当肩负的责任的人。

......

对的事情、重要的的事情和难的事情

(1)

在当年的「李翔商业内参」里,看到一篇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的分享,很值得借鉴。

在一次晨会上,复星董事长郭广昌分享说:

企业发展就像逆水行舟,坚持做对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和难的事情,往往会感觉到不顺;但如果你觉得很顺的时候,那可能你是想坐享其成,可能是在退步,往往是一天不如一天。

人们常说,正确的做事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如果做的事情不正确,事情做得越好,事情也做得越错。

重要的事情,让人做事精力更加聚焦,也让做事更容易见到成效。不重要的事情,付出精力做好了,起到的效果也不高,不该花费太多的精力。20/80适用在这里,把80%的时间放在那些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

想搞大事,小处着手

在一个会议上看到这个说法,不过这场会议讨论的是商业上的问题,同样的道理用于个人提升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场会议里,提出这个论点的演讲者也提到,他接触到的很多商业大佬,在开会讨论事情时,很少会大篇幅的讨论大的战略问题,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讨论如何做好具体的落地小事的细节当中。

记得前几天看一个案例,讲李嘉诚老先生如何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故事。

......

曹操的这几句话,是不是说的就是你?

前段时间,《大军师司马懿》火了一阵。

该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三国故事,有些解读相当精彩,比如空城计的桥段。从编剧以及制作的角度看,这部剧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良心佳作之一。

我对该剧印象最深的角色是第一部中的曹操。于和伟饰演的曹操雄才大略,虽然依旧多疑猜忌,但少了几份狡诈,多了一些帝王心术。这样的曹操,才是我心目中的曹操应该有的样子。

试想,如果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就是《三国演义》中那种奸诈的人设,怎么可能写出来那些个气势恢宏的诗赋篇章呢?

......

对自己负责

(1)

这个故事以前我也许讲过,用在分享沟通技巧的案例当中。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

有次,一个合作伙伴,让我给他们写一份东西。因为合作许久了,我欣然答应。

要交付的东西有些复杂,我先顺着自己的思路,草拟了一份大纲,并对大纲的条目做了简要说明。随后,我把这份大纲发给了合作伙伴,让他们就大纲思路提提意见,而后再修改。

几天后,合作伙伴打电话跟我抱怨,说我写的这份东西,差点把他给害死了。我满心疑惑,更是十分委屈,一份让他们提意见的大纲,怎么得到这样的反馈呢?

后来了解到,我把大纲草稿给合作伙伴发过去,本意是让他给提提意见,我好做修改。而合作伙伴对我的意图有些误解,直接把这份东西作为成品提交出去了。可想而知,结果是一团糟糕。

我赶忙跟合作伙伴道歉,并跟他一块努力挽回整个事情的负面影响,好在最终负面的影响并不大。

......

关键信息,最好还是「有话直说」

有朋友很推崇「有话直说」的爽朗个性,然而有段时间,我固执的认为「有话直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个性。

谁说「有话直说」就是好呢?为啥喜欢有话直说?大体上就是因为懒,懒得照顾别人的情绪,懒得修饰自己的话语,而不管别人受得了、受不了。

因此,我甚至认为,所谓的「有话直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自己有话直说,说的爽了,只考虑了自己的便利,而不考虑被别人的感受。

......

自己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突然之间,很焦虑。

焦虑之后,恍然意识到,焦虑只是自己的感受。没人会在意它,整个世界都不会,甚至连自己也会慢慢的遗忘它,即使并没有什么应对方案。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自己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没人会关注它。就算有人关注,这人的目的终究也是为了自己。

话这么说,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

认真,总没有什么大错

最新一季的《蒙面唱将猜猜猜》前三期相当有看点,因为来了一只非常有意思的猫。

这只猫在第一集一开嗓就被人给猜出来了,这不妨碍他继续带来精彩的表现,以及带给人们许多的欢乐。

在嘉宾巫启贤说要留这只猫玩12集时,满屏的弹幕都是要求要留猫12集,足见人气之高。

再到第二集、第三集,这只猫给雨神挖坑,两人互怼无下限,几乎成了这两期的看点。其他参与嘉宾与他们相比,无形中逊色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