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读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颇有些收获。
读书的收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叫收获;还有一类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东西,这也叫收获。
读这本《好好学习》,我的收获偏后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然在琢磨,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学习新事物,要把握一些核心的、关键性的东西。
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但说不好这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给出来一个定义,叫「临界知识」。我可能更喜欢称之为「底层技能」。
......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最近在读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颇有些收获。
读书的收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叫收获;还有一类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东西,这也叫收获。
读这本《好好学习》,我的收获偏后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然在琢磨,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学习新事物,要把握一些核心的、关键性的东西。
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但说不好这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给出来一个定义,叫「临界知识」。我可能更喜欢称之为「底层技能」。
......有次去游玩,来到一依山而建的古镇。
古镇特色自然是其散发着厚重沧桑感的古朴建筑,还有就是孕育在其中的历史文化。
另有一景观,是那从山上到山下遍布的、曲曲折折的小路。
闲暇时,走在这些古镇小路上,欣赏沿路的特色建筑和风土人情,着实是件惬意之事。
面对这些古镇小路,我却有个疑问:这些曲折的道路是怎么设计的呢?为何这么设计?
......前面已分享9种创作优质内容的方法。使用这些方法,基本上可让你有内容可写;运用纯熟的话,创作出优质内容,也在情理之中。
若这9种方法用遍,还是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话,要么是你实在没什么主题和素材的积累,要么就是你实在不适合码字这个行当。
......内容创作,未必一定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自己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尤其是别人已经发生的故事。这就是内容创作的案例法。
所谓案例,就是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一个特定的事例,或者一个特定的情景。
我们通过我们的视角描述这个事例或场景,对其进行分析,用以说明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或者方法。
......(1) 有一个知名独立博客叫「左岸读书」,一直到现在都在持续的运营。当初混迹博客圈时,几乎天天都会阅读上面发表的文章,从中学到不少。 时过境迁,原本繁荣的博客渐渐的没落,我也很少再登陆到「左岸读书」上阅读......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真正的原创,就应该是经过自己调查、研究而得出来的知识和内容。这些是属于自己「创作」的东西。
而内容创作,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法——针对选定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创作出自己原创的内容。
这些内容,未必全部都是自己原创的,但起码核心观点要是自己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
......在咖啡厅里,你见到一美女(或帅哥),你想结识TA,要TA的电话,应该怎么做呢?
有好多的方法。比如冒充咖啡厅的工作人员,以客服调研访谈的名义,要TA留下电话;或者假装自己没带电话,过去借用一下TA的电话,给自己拨个电话。
在各种方法当中,你知道成功率最高的是什么方法么?
......内容不一定是只凭自己思考、研究才能创造,有很多的内容是在与人交互的过程中创造。
从互联网早期的公告板、到后来的论坛,以及后续Web2.0、3.0的博客、微博,帖子的最初发布人所创作的内容,只是一系列内容的种子,更多的内容是跟帖和评论的人与发帖人一起参与创作的。这有点像众包进行内容创作的意思。
作为发帖人,是可以整合所有这些众包人员创作的内容,构建一份更加完善、更优质的内容。甚至把这份内容当做一款产品,随着讨论的增多,理解的深入,对这份内容产品进行不断地迭代。
......我们写一篇文章,都是针对某一个主题,或者表达我们的观点,或者抒发我们的情绪,或者提供一些方法。
哪怕是写小说,我们也是把自己的一些理念,融入到了故事情节当中,传达给他人。
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一些人遇到的一些问题。那些人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想法问题、感情问题或者方法问题等。
......无论是做自媒体,还是其他商业化的内容创作,需要对内容做一定的规划。
一般在持续的创作的内容当中,至少有两类内容:一类是时效性内容,另一类是持久性的内容。
时效性内容,是那种时效性很短的内容,有点像快餐一样,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以后就不会再有什么效用。很多时事的点评、事件营销的文章,都属于这类。
......八卦是人的天性。背后说人坏话、品头论足,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
要人写出来一篇好文章,也许不容易。但是要人对别人做一番评论,却是不难的事情。
任何一个社群,创作内容的只有不到5%,传播内容的15%,剩下的80%都是内容的消费者,最为擅长的就是对内容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评论。
且不论这种指手画脚般的评论是好是坏,最起码它可以成为一种创作内容的方式。
......读一本实用的书,最好的一种读书方法是带着问题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读书的过程中就是解惑的过程;解惑的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学以致用,在多数文化下都是公认的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当着手读一本书时,快速的浏览这本书的前言、序、目录等内容,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方向,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的话,需要去构建),提出自己想要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读书的指路明灯。
......在某个细分的内容领域内,能够不断的突破原有主题的限制,时刻都能有新想法、新主题可以写,这自然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这种幸福,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获得的。
究竟该如何才能够做到时刻都有新想法、新主题可以创作呢?
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赋和积累的能力,不断的自我挖掘,寻找新的主题。
......内容创作,若总能文思泉涌,新想法如少年脸上的青春痘一般不停的往外冒,这自然是极好的。
有如此天赋,不在内容领域里一展所长,有些暴殄天物。
可惜的是,多数人都没有如此的文艺天赋,才思枯竭的时刻也像那追债的债主一般,意料之外,又不期而遇。
......做自媒体或内容创业时,即使你是资深的写手,也会面临一个问题:才思枯竭。
持续更新几篇、十几篇文章不算难;要持续更新几十篇乃至上百篇文章,就很难。
比如做内容创业,很多人日更,坚持一周日更、一个月日更不难,要坚持半年乃至一年日更,着实是很难的事情。
总到了某个时候,比如第三个月的时候,才思就会枯竭,能写的都已经写过一遍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