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不要动则就谦逊,你还没有这个资格

2016.10.17

(1)

传统观念里,谦逊是美德。

高调、张扬、出风头,这些字眼在传统文化中十分扎眼,显得格格不入。

有太多的成语典故,数落高调、张扬、出风头的不是,例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

没错,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谦逊礼让确实是美德。大家知根知底,没有必要再去刻意的彰显什么,相互之间礼貌谦让,氛围会更加融洽。

而进入陌生人社会,谦逊就会让人处在一种不利的情境。

(2)

现今社会,在往城镇化方向发展。

大中型城市的出现,打破了我们原来那种以村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结构,把我们驱赶进了陌生人社会当中。

在陌生人社会里,每个人与周边的人之间,并不是那么熟悉。

住在一栋楼内的隔壁两户人家,也许过了几年、十几年都不认识。

人们都是与不那么熟悉的人进行合作,你有怎样的能力,别人不是那么清楚,不会也不愿花很长时间去了解你、熟悉你。

在这样的情境下,你如果谦逊,别人是无法知道你是在谦逊,还是真的就如你所描述的那样。一般情况下,人们就选择把你谦逊的言辞信以为真。

譬如有个项目机会,需要一个项目经理,你和同事都有机会承担该项目经理的职务。但你的领导跟你们都不是那么熟,TA要考察你们的能力,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你肯定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强调自己有怎样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证明自己有能力把这个项目做好。

若你自觉自己挺牛逼,但不要表现的太高调,发挥一下美德,说自己项目管理的一般,还算说的过去。你自己内心中以为是谦逊,你领导听了之后,可未必会这么想。

领导听你这么说,会有两种理解:其一,你是在实话实说,你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真的是一般;其二,你可能对你的能力没什么自信,也许是真的没那么强。

不管是哪种理解,结果只有一个:你的领导把项目经理的职位交给你的同事。

只因为传统美德影响,内心里美美的谦逊一把,无法彰显你的能力不说,也会让你错失本该属于你的机会。

(3)

话说回来,谦逊是美德不假,假的是有多少谦逊是真的谦逊呢?

别人夸你说:你这件事情做的真牛逼!

你嘴上谦逊一句:哪里哪里!

内心OS:狂喜,总算有人见识到爷的厉害了!

有这种内心OS的人,根本不是谦逊,甚至是一种不彰显的傲慢,或者讲是闷骚。

又或者内心OS:可这点事情算啥?爷还有更厉害的,不稀得向你展示。

这种谦逊,看起来是谦逊,实际上传达一种信号:爷很强,不需要什么来获取你们的认可。

而如果想要别人能够真正Get到这种信号,那就要你本身有足够强的实力,到了真的不需要你证明什么,别人都清楚你的实力在那里,你口头的表达仅仅是谦逊。

若你本身的实力没有这么强,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你表现是再美德的谦逊,内心再怎样狂傲的OS,让旁人看来,你也许只是说了事实——你真的是哪里哪里。

(4)

如今,谦逊可不是一颗糖,随便什么人想吃就吃。吃之前,也要看你有没有吃的资格。

在十一期间,「李翔商业内参」分享了一本书的笔记,记录了一个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接见前来谈判的美国外交官,外交官讲完话后,梅厄小声对他说:你不应该如此谦逊,你还不够格。

当时对这句「你不应该如此谦逊,你还不够格」,印象十分深刻。后找来那本《狡猾的情感》翻了一番,收获颇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太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根本就不够谦逊的资格。一方面,为何要谦逊呢?难道你不谦逊,会有啥不一样么?另一方面,在没有足够强大之前,谦逊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错失机会。

这么一想,其实就可以知道,什么人是真的谦逊,什么人只是表现出一种假的美德。

在非熟人社会环境下谋求机会和发展,你就不应该有什么谦逊,也没有什么资格去谦逊。与其假惺惺的谦逊,不如直接彰显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要拿出一股当仁不让的气势。

(5)

对于我等奋斗青年们,要如何去做到当人不让呢?

  1. 对自己具有怎样的能力、能做到怎样的事情,心中要有相对客观的自我认知;某些谦逊过度到有些自卑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而某些谦逊到自负的人,则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2. 在自我认知相对客观的前提下,不妨在表现的时候,把自己的能力稍微拔高一些,比如上调个10%至30%,表现得稍微比自己真实能力稍微强一些;

  3. 做自己说的,说自己做的。努力的做到自己所说的那个高了10%到30%的能力,让自己能力得到提升。当然,自己已经展示出来了,各种的约束和压力,也会让你提升自己的能力;

先做好当仁不让,到达一定的境界后,再真实的谦逊礼让。就如那谷穗,成长时期,就昂首争夺阳光,获取营养;等长出沉甸甸谷粒之后,再谦逊的弯下腰。





  • 20161017,文章初稿;
不断试错、迭代,直到做出来一篇属于自己的10万+的文案。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请高人指点。高人有丰富的经验。在他们的有效指点下,会省去了很多自己摸索和试错的时间,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来一篇10万+的文案出来。

只要能做出来第一篇10万+的文案,第二篇、第三篇的难度就会小很多。慢慢的,后面更多篇的打造,就会轻而易举了。

4. 如果你牛逼过那么一两次,再牛逼还会很难么?

如果你牛逼过一两次,那么你再继续牛逼,就不是那么难了。为何如此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在前面一两次的牛逼经历后,会积累把事情做牛逼的经验教训,也大体知道怎么能够把事情做牛逼,后续只需要进一步把事情做牛逼的方法完善而已。

另一方面,在前面一两次的牛逼,会产生马太效应,让你积累大量的牛逼的资源,为后续的牛逼奠定了基础,再继续的牛逼就容易很多了。

前面提到做第一篇、第二篇10万+的文案很难,做后续的10万+的文案就比较容易,也是这个道理。除了方法的积累外,前面的两篇文章也会积累大量的粉丝以及一定的品牌效应,后续的文章在这些资源基础上,容易做的多。

另外,你在一个领域内做到牛逼了,再换到其他相关的领域,也会很容易做到牛逼的境界。牛逼都是相通的,额,也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别想歪了。

你如果是微博的大V,在微博上你有大量的粉丝,那么你想做微信的公众号,其难度也会小很多。之所以如此,同样也是有经验方法的积累和资源的马太效应积累的原因。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讲,想要成为我们常见到的多领域都很牛逼的人,采取的路线就是上面说的先在一个领域里做到牛逼,而后再扩展到其他的领域,都做到牛逼。

(4)「牛逼」方法论,真的能让你牛逼么?

好多「牛」人,读完文章后,发评论说:你啰啰嗦嗦的说了一通,有什么用?

确实,看我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读完之后,除了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弄之外,还真没有什么用。

我理解,人们留下“有什么用”这样的评论的意思。我们的文章没有用,是没办法让人们看完之后,马上就能够做到文章中提到的事情,比如不能让人们看完本文之后就马上变得牛逼。

这样评论的人,要么是太高看写文章的人了,把写文章的人当做神:写能做啥,那啥就一定、马上、立刻就做成了啊?这个跟神说有光就有了光,有毛区别?要么就是太高看了自己,以为自己是神:自己知道啥,就能知行合一,马上就做到啥?

文章最多只是把别人的思考、经验、方法告诉你,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你知道了,也未必马上能做到。你需要一定的过程,也许是很长的过程,把知道变成做到。你知道了变牛逼的方法,你不牛逼,你只有按照这些方法,做到了牛逼,才是真正的牛逼。

所以,我上面分享的「牛逼」方法论,根本就不能让你变得牛逼,让你变牛逼的只能是你自己。

你需要根据我的「牛逼」方法论,改造成你自己的「牛逼」方法论,笃信这个方法论,然后耐心的坚持,先做到一个领域内的一小点的牛逼,而后再做到一大片的牛逼。

另,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