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读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颇有些收获。
读书的收获,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叫收获;还有一类是验证了自己知道的东西,这也叫收获。
读这本《好好学习》,我的收获偏后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然在琢磨,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学习新事物,要把握一些核心的、关键性的东西。
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但说不好这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给出来一个定义,叫「临界知识」。我可能更喜欢称之为「底层技能」。
(2)
不是自吹,我也算读了不少的书,每年都读了不少。
以前自诩是读书人,动辄跟人显摆,一年读多少书,一本书几个小时可以读完。
显摆之后呢?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关键的是自己也没因此做成就什么事情。
近来,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有些迷惑就涌上心头了——
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时候,感觉折腾很久,总是不得门庭而入,心中很是焦急。
也会心中暗自揣度:学一新的东西,一定要学很多么?有没有可能只学最少的要点,就能掌握最多的东西?
我的答案是,一定有那些最少的东西,掌握了之后,我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很多其他的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称之为「诀窍」。
(3)
我们对「诀窍」这个字眼并不陌生,以往看武侠小说,或者其他什么故事,都会讲到,什么人学什么东西,掌握了窍门,就能做到一通百通。
诀窍,就是这么个意思。人和人能力的差距,很多时候就差在,能否快速的把握住事情的「诀窍」,从而快速的把事情做出来乃至做好。
「诀窍」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故事当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把握了它,我们在学习或做事的时候,才可以事半功倍。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快速的识别一事物的「诀窍」并把握住它呢?
我相信,快速识别并把握「诀窍」的技能,绝逼是一个很底层也很牛逼的技能。这简直就像是你一下子打开任督二脉,从此过上开挂的人生。
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从底层、从本质上去看待事情。而如何从底层、从本质上看待事情,这就需要你要具备起码的一些底层知识和底层的思维框架,这大体上就是《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所讲的「临界知识」。
(4)
最底层的「临界知识」,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二八法则等,成为我们思考的基础,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和概念,一层一层的扒开事情表现外衣,直接窥视外衣之下美丽的胴体,看到事情最内心的本质。
至于如何把握「临界知识」,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底层知识,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分享,这其中会涉及很多的方法和技能,更会涉及到一些理念性的东西。这里先聊一下,你「相不相信」有所谓底层技能、临界知识这么一说。
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呢?原因很简单,也是我近来才「感受」明白的,说出来几乎对你不会有什么触动,但是对我而言却是「感触」极深的。
我发现,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做事情,在于我们相信什么。
这话是不是说的有些浪费时间?我们不是早就知道了,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方法论么?
话是如此,你自己想想,你真的理解这句话、感知到这句话了么?
(5)
你确实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方法论。
可是你的世界观是什么?你的价值观又是什么?你的方法论又是什么呢?
换句白话说:你相信什么呢?你又是怎么做事情的呢?
紧接着问:你真的相信你所说的相信的东西么?你真的是按照你所说的相信的东西做事情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不是那么清楚的。因为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其实并没有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做事方法。
我们正因为什么都不相信,以至于我们并没有什么自己的做事方法,进而我们基本上没有做成什么事情。
那我们在干嘛呢?我们没有自己一定相信的、笃信的东西,于是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找那个最好的做事方法,我们总是在努力的寻找那个最短的捷径,我们总是把时间浪费在不同路径的切换当中,而不是笃信什么方法或路径,一直走到底。
是不是这样呢?我承认,我之前就是这样。我意识到,就因为我不相信什么,所以会不断的找路径;而一旦我有自己坚信的东西,我的路径其实也是确定了的,我的行为就变成,顺着我坚信的路径,一直往前走而已。
话说回来了,当我们面对底层技能和「临界知识」的概念,我们相信它们的存在么?
相信的话,后面讨论寻找它们、把握他们,才有意义。若不相信的话,我们只是又多了一条可选择的路径,仅此而已。
- 20170301,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