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曹操的这几句话,是不是说的就是你?

2018.11.16

前段时间,《大军师司马懿》火了一阵。

该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三国故事,有些解读相当精彩,比如空城计的桥段。从编剧以及制作的角度看,这部剧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良心佳作之一。

我对该剧印象最深的角色是第一部中的曹操。于和伟饰演的曹操雄才大略,虽然依旧多疑猜忌,但少了几份狡诈,多了一些帝王心术。这样的曹操,才是我心目中的曹操应该有的样子。

试想,如果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就是《三国演义》中那种奸诈的人设,怎么可能写出来那些个气势恢宏的诗赋篇章呢?

「文如其人」,并不仅仅是说说之辞。

提到曹操,我脑海中想到的是几个经典典故,其一是官渡之战,其二是煮酒论英雄,其三是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前,三国第一人是袁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一跃成为三国的一哥。这才有了后来,曹孟德与刘玄德二人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

也因为官渡之战的胜败,后世之人对历史人物评价中,普遍认为袁绍的历史地位,远远低于曹操,其个人能力也远弱于曹操。

袁绍是一个弱鸡么?显然不是。他的个人能力,比三国时期的很多人都要强,比如什么公孙瓒、刘表之类。只不过相较于曹操而已,他的能力差一些,或者说他更像一个普通人,具备一些普通人身上常有的毛病。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毛病」,限制了袁绍的成就,也影响了他的历史地位。

曹操很熟悉袁绍。在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他极其崇拜袁绍,因为袁绍来自「四世三公」之家,德望自是不凡;等到曹操三十岁的时候,曹操跟袁绍同朝任职,同事关系,对袁绍了解日深,开始看不起袁绍;再到曹操四十岁的时候,他们二人各自雄霸一方,曹操开始蔑视袁绍,他并不认为袁绍会是他的对手。

曹操在跟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对袁绍做了一番点评,指出了他为何会蔑视袁绍,不把袁绍当作对手的原因。

曹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袁绍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却是胆小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虽然也有一些谋略,但常优柔寡断、踌躇不前;干大事的时候,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首畏尾;见到蝇头小利,却不顾一切的想夺取。因此,他不是什么英雄!

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虽然尖锐,但也十分在理。在《三国志》中,曹操的谋士荀彧也有一段话,对比了曹操和袁绍,也对袁绍有一番评价:

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不管是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的那番话,还是荀彧对袁绍的评价,说白了就是佐证袁绍只是一个「普通人」,内核是升斗小民的思维,不具备雄才大略的智慧。

因而,袁绍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对于未来的长远战略却看不清楚。典型的案例是,最早提出来「奉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是袁绍的谋士,结果袁绍疑而不用,错失良机,最后被曹操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然而,我们如今的这些个「普通人」,看到曹操的那番言论时,不知道会不会想:那些话是不是就是在说我自己?我自己是否也一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其实,可以好好的想想ing……





  • 20180116,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