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情,我们先聊一聊,究竟什么是工作?
(1)
有一个小朋友,刚毕业工作没多久,跟我抱怨工作的事情。
她说:工作活很多,且很零碎枯燥,每天干不完,可是赚的钱并不多,每天很苦闷,该怎么破?
我问她:你想要怎么破?
她回答说:我现在的做法是,按照老板给我的薪酬,来做多少事情啊,多的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是草草的做掉……
我说:这样不好吧,最终受害的可能还是你自己!
小朋友并没有听我的,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一年后,在她想跳槽找新工作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什么工作亮点,来向新工作单位证明她的工作能力。
分享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让大家秉持对工作的「正能量」和所谓的「正见」。对工作有埋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由此误解了工作的真实意义,最大的受害者一定是自己。
(2)
我工作了十多年了,算是职场的老人。到最近几年,在工作之余,我会琢磨:到底什么是工作呢?
我去搜索引擎上查询官方对「工作」这个概念的定义。
先用「工作」这个关键词,搜索的结果是一堆招聘网站和工作技能培训的网站,居然没有对「工作」这个词条解释的网站,很是无语;换了一个关键词,用「什么是工作」这个关键词,总算看到了一些词条描述。
看来,人们普遍地接受了感觉上对于工作的理解,或者说,没人较真工作的真实概念,而轻易的接受了大众对于工作的表面理解。
大众对于工作的表面理解是什么呢?找一份工作,挣一份钱;锻炼一些工作技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谋求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岗位,当然赚更多的钱。
这么理解,并没有什么大错,毕竟是大众都这么理解工作这件事情。然而,要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做到有点不同,就要体会工作最本质的概念和意义。
(3)
按照大众对工作的理解,工作是与挣钱挂钩的,工作的目的或结果是挣钱。在这个理解下,工作与很多其他的事情是有明确边界的,比如生活和玩乐。
在直观印象里,工作就是辛苦劳作,而后赚到钱,用以购买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玩乐也算是生活中的所需品之一。因而,在一些企业里,尤其是外资类企业,会讲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显然也是把工作和生活当作了对立的两件事情。
当工作与钱挂钩了之后,就会有些疑惑,那些看起来不赚钱的事情,就应该不算是工作了吧?比如一些个人的爱好、玩乐之类。可问题是,现在又有很多人,在玩乐的同时,就把钱给赚了,还赚的不少,那他们的「玩乐」是不是工作呢?
对工作的概念,就会有些纠结,究竟什么是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赚钱么?
在搜索引擎上查到的词条里,有给「工作」下一个接近官方定义(应当是摘抄自什么正式文献的),甚至对词源做了分析。
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
怎么样?这个定义很「政治经济学」吧?然并卵,依然不能有效的指导我们对于工作概念的理解。不过,这个定义指出了一点,工作是劳动生产。
另一个在知乎问答中的描述更简单直接一点,也许更容易让人理解一点:
工作就是人类创造价值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也可以是加工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为人类社会服务,更可以是以自己的脑力影响世界、改变世界。
工作是劳动,工作是生产,工作是创造价值。在人类社会里,有价值就会有相应的价格,价格用金强来度量,于是工作创造的价值会被交换成金钱,人们看到的结果表征是:工作,赚到了钱!
然而在逻辑上,赚钱并不是工作的目的,工作的目的是创造价值。金钱是工作的副产品,当然,因为创造的价值而获取到的荣誉也是工作的副产品。
(4)
到这里,关于「工作」的概念的理解并没有结束,还要再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一部分内容,有很多概念的东西,比较枯燥一些,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因为会对后面的文字的理解有帮助;不感兴趣的,就直接跳过吧!
若认可工作是创造价值的行为,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价值是什么?如何衡量价值呢?
关于价值的话题有些大,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无争议的结论。我们不纠结于价值的最本质定义,只重点考量在社会环境下,所谓的工作对应的价值的概念——更多是指社会价值。
所谓价值——经济学定义——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在学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也有个抽象的定义: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
在人类社会体系下,价值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你的工作带给别人的价值。你做的事情,不被人需要,意味着它没有价值或价值较低。
当然,这个被需要的价值,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比如你做的事情,现在不被人认可,其蕴含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等于其对他人的社会价值很低;等到一定时间后,人们看到它的价值后,它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了。
在价值的相对概念之外,还有一个看似绝对的概念。正如价值的定义所说,价值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而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指社会上能提供该商品的所有人当中最少的、必须要的劳动。
一件商品,你需要付出10天的劳动才能做出来,别人只要3天劳动就能做出来,那么这件商品的价值的基准是别人的3天劳动,而不是你的10天劳动。
再说一个比较优势的概念,也跟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有关。这个概念是,多个商品生产中,哪怕你在每个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你投入的劳动都比另一个人少,但是你们两者之间还是可能形成交换的而相互有价值体现。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另一个人在所有的商品中,肯定有他相比较而言,效率最高、价值最大的地方,而你不能生产所有的东西,而要把劳动投入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例子就不举了,懂的人不需要举例,不懂的人,举出来的例子变成了一个数学应用题了。
第二件事情,我们聊一聊,工作是为了谁?
(1)
扯了很多的概念,有点没意思。问题是,人是靠概念驱动思考的。若你没有概念的话,你就不可能去思考;你的概念不准确,你思考的也就会不准确。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吃辣吃多了「上火」,对很多西方老外而言,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他们不理解上火是个什么东西。在西方的概念体系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
为了能够很好的讨论有关「工作」的话题,前面花一些时间,好好的理清楚工作的概念,以及工作背后的价值的概念。概念清楚了之后,才好更进一步的讨论对工作理解的一些误区。
(2)
本文一开始讲的那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朋友,在她的概念里,工作就是打一份工,拿一份工的工资,以养家糊口(养自己啦)。
出于这样一个认识,这位小朋友面对工作多、薪酬低的情况,就选择了消极抵抗的策略,根据拿多少钱,决定做多少事情。
这样的策略并不能算错,若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期的时候,这样的策略会是很多人愿意采用的一种策略。只不过,在职业生涯早期,这么做的话,其实是没有弄清楚工作的本质概念和意义。
前面讨论了工作的概念,工作是劳作,是创造价值。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把生产资料转换成生活资料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工作,我们创造价值,把价值交换出去,换成我们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弄清楚一点:我们创造价值,是为谁创造价值,或者讲创造的价值是为了谁?
按照上面小朋友的理解,她工作创造的价值是给公司和老板创造的,老板要为她创造的价值付钱。她把整个过程给混在一块了,其实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两步走:
首先,她通过工作创造出来价值,这个价值先是对自己的价值,自己能创造出来怎样的价值,意味着自己具备怎样的价值;
其次,她拿她创造的价值跟公司和老板进行交换,她创造的价值满足了公司和老板的需要,公司和老板就会拿相应的价值来交换,外在的体现就是价格。
小朋友的策略是通过老板给多少钱,决定自己做多少事情,这是在拿外在的价格大小,来标榜和限定自己的价值高低,结果只能让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就只值那么一点钱。这就把事情的本质给弄反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高低去询价,找到出价适合自己价值的买家。
价值决定了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价值,这是真理!价格可能一时跟价值有偏差,但长期的均值一定是反映出来价值的水准的。
这位小朋友在一年后找工作,因为这一年的工作是拿价格限定自己做出的价值,从而让别人看到自己只有那么一点价值,没有什么亮眼的工作履历证明她的工作能力,因而换工作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
(3)
鸡汤式的说法,我们工作,首先是为了自己,其次才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终归还是为了我们自己。
我们的价值,通过工作来体现的。这里所说的「工作」不限于在公司里上班的那种职业性的工作,而是「创造价值」概念上的工作。
我们创造了怎样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做了怎样的工作,决定了我们具备怎样的价值。
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永远不可能被人所完全的占有,总会打上我们的烙印。不管是在简历中,还是在历史的记录中,总是有那么一笔记录,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而这正是我们所留给这个世界的价值。
第三件事情,我们聊一聊,工作中如何创造独特的价值?
(1)
在职场工作中,我们可能时常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有很多人可以做跟自己相同或类似的事情,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从我们手里抢走我们的职位和工作,我们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和饭碗呢?
答案自然是要把工作做的出色,比别人做的要好,让自己的价值独一无二、无可取代。这件事情只有自己能做或能做好,那么别人就无法抢夺你的职位和工作了。
问题是:我们又该如何在工作中创造出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呢?
这个问题很像是各种竞争分析中的「竞争优势」分析的问题:我们如何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乃至是竞争壁垒,以至于别人无法跟我们竞争?
最直接的答案是差异化!这回答显然是废话。谁都知道要差异化,可问题是怎么做差异化。
典型的做法就是做定位差异化、功能差异化、场景差异化等。比如你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差异化;你也可以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这个差异化非常明显;你更可以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差异化就相当的突出了。
这些差异化只是差异而已,并不能形成坚实的独特价值,更不能构成竞争的壁垒。因为别人现在不愿意做的事情,明天也许愿意了;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可以学会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下一刻也许突破自己的恐惧敢去做了。
真正的独特价值和竞争壁垒,并不是靠一时的差异化,而是要靠在两个方面的打造。
(2)
所有的独特价值和竞争壁垒,都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天赋;其二是积累。
天赋,就是上天赋予你的东西。比如说聪明的头脑,你理解东西、学习东西的速度就是比别人快,别人学会一个技能需要3天,你一天就搞定了,无论如何别人都不能缩短跟你之间的这个天赋差距。从前面我们说的工作的概念出发,那么你的天赋决定了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因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壁垒。
有了天赋,你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还不能直接作为长久的壁垒。你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放大你的天赋,并利用积累的力量,来形成属于你的真正壁垒。
至于积累,太多人都在提,比如一切成就均源于积累。确实,对多数普通人而言,积累是我们形成独特价值的必要手段,有些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
一件事情真正能坚持做下去的人很少,而在坚持的同时能有所积累的就更加少了。因而,你选定一个方向,最好是自己擅长的方向,借用一点天赋的力量,而后坚持下去,不断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会发现能跟你竞争的人已经很少了。多数人在坚持的路上,就自己放弃了,坚持到最后的人,总是少数人。这就是事实!
一旦形成了积累的优势和壁垒,别人就算是有所天赋,想在短时间内超越你也是很难的事情。毕竟需要付出必要的劳动,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哪怕你付出的劳动是三年,他只要一年,你也有一年的优势在。这一年的时间,足够你做进一步的积累,形成新的优势。
第四件事,我们聊一聊,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1)
不管是普通价值,还是独特价值,我们在工作中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有人会说,是我们的工作成绩。
没错,我们最终的工作价值体现在成绩上。工作成绩又是什么呢?
我们受传统的工作是劳作式的思维影响,或者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作业式的思维影响,我们把工作就看做是一个劳作式的事情,当作整个公司业务链条中的一小块而已。我们对于工作的交付,也就是把别人需要的结果给出来就好了。
这样看工作,工作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不成形的东西,干完也就干完了,没有后续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东西。这样的工作,其价值着实很难体现出来。
也许,我们应该具备一些艺术家的思维模式。艺术家是怎么工作的,又有怎样的工作交付呢?他们的工作交付,称之为「作品」。
在英文里,工作的单词「Work」,本身就有「作品」的意思。当把「Work」看做是不可数的,也数不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工作了;而把「Work」看做可数的,那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作品。
看一个艺术家的价值高低,要看他创作了多少作品,尤其是多少好的、价值高的作品。只要出产一个价值很高的作品,这个艺术家的价值就被这个作品给标定了。
我们,也应该学着艺术家们,用可数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的工作,用创作作品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工作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第五件事情,我们聊一聊,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做出高价值的工作?
首先,要知道优秀的标准、高价值的标准是怎样的
你需要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品,看到那些高价值的工作。你要突破自己的认知限制,只有见识到了什么是牛逼,你才可能做到牛逼。不然的话,你只能用自己所理解的牛逼指导你做事情,也许在别人眼里,你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
其次,要多出作品,才可能有好作品。每一个作品,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 20180409,文章初稿;有一篇删减后的文字,更简练,这份是最早的原版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