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十年之后,再一次咀嚼: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018.04.25

(1)

雾满拦江公众号最新发布一篇文章,题为《新文创时代:你知道的太多了,所以才失去机会》。

文章很有意思,推荐你有时间去读一读,并好好琢磨琢磨,应该会有收获。

文中点出了我们认知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妨碍我们、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不是我们的无知。而是我们现有的认知!」

(2)

文章分享了一位历史学者的故事。

这位历史学者,偶然看到公元457年这个年份,就琢磨这是中国什么朝代呢?

一大叔先告诉他说是宋朝,后又说是大明。

这位历史学者狠狠地鄙视了那位大叔对历史的无知。

至此,故事并没结束,而是起了反转——

后来,历史学者仔细翻查资料,发现那位大叔说的宋朝和大明,并不是北宋和明朝,而是南朝的宋朝,年号大明!

历史学者对自己领域的知识太专业、太自信,以至于别人说宋朝、说大明时,他本能地给出了「专业」判断,否定了别人的意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障」,几乎就是佛家所说的「障」。

我们因为相信我们所知道的,故而屏蔽了其他的可能,从而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3)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抱怨:你怎么那么喜欢问为什么?你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朋友一脸懵逼:你说什么?什么为什么?

我解释道:我发现你很喜欢为什么,更可恨的是对很多常识的事情,还要问为什么,我哪里知道那么多为什么……

朋友恍然大悟,说道:你说的这个啊……嗯,你所说的常识,是你认为的常识;在我看来,未必就是常识,所以我要问清楚咯。

稍微停顿了下,朋友继续解释道:我问为什么,是因为我不看作常识的东西,你却把它看成常识;我很想弄明白,你为啥会把它看成常识?是不是有什么我没有理解的?我不把任何事情当作理所当然,不想排除任何可能。也许你不在意的点,对我就有很大的价值。

好吧,我承认这一番高论说服我了。这一把认知食粮,我吞了。

虽然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依然让人有些烦,但我尝试着学他那样,不把任何事情当作理所当然的常识,眼中看到的东西果然有了变化。

(4)

不要理所当然的,除了常识,还有专业!

摆脱对常识的理所当然,只要让自己稍稍抽离,站在第三视角来看,基本上就可以做到。但是,要摆脱对专业的理所当然,非常难。

我们因为专业,故而自信。自己专业的东西,都不相信,还能相信什么呢?

正因为所谓专业以及对专业的自信,当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我们会理所当然的下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对、别人错,而后理所当然地反驳回去。

又因为有关自己的专业,关己则乱,我们很容易把别人的不同意见,当作是对自己专业的打脸,反击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太难抽离出来,反思自己的专业是否有问题,别人的意见是否有合理之处。

也因此,我们或许错过了让我们的专业更加专业的机会。

(5)

很久以前,我跟一位朋友讨论效率提升的理论和方法。

在一个具体问题讨论时,朋友提出了他的看法,跟我所认可的理念相悖。我如同被踩了尾巴的喵星人一样,第一时间进行了反驳。朋友也有他的坚持,于是我们的讨论,变成了论战。

来来回回扯了很久,朋友不耐烦了,问我:你动辄就反驳我的观点,那你能重复下我刚才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吗?

天啊,我被他给问住了!我压根就不知道朋友刚才的观点是啥!

我有我坚信的东西,朋友对它做出质疑,我第一反应就是反击,至于朋友的观点是什么,我根本没在意。我在意的是,有人质疑我,我要理所当然的反击。

这就是因为专业、因为相信,而理所当然的一种极端表现。

跟当时的我有类似表现的,大有人在。比如——

直播刚开始的时候,有专业人士说,直播没啥新鲜东西、也没啥正经用途,结果错失了直播的风口。

这两年区块链渐热,依然有人说没啥用,但拦不住有些人在这个领域里赚的锅满盆盈。

唉,找谁说理去?

(6)

我们换个思路,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既然别人提出异议了,不妨先接受下来,想想看是否有其合理性。

若有其合理性,则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相信的东西。

若没有合理性,也相当于多了解一个别人可能对你进行攻击的角度,会让你防守做得更好,也是好事,不是么?

很久之后,我能够稍稍做到——

尽可能的接受所有人的意见,想想他们意见的可能性;

接受所有的可能性,让自己找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以完善自己想要的价值。

(7)

我们固有的认知,形成我们的思维定式,或者叫思维之「障」,让我们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而看不到其他不愿看的东西。

只有打破思维定式、破除思维之「障」,我们的眼睛才会变得明亮、视野才会变得开阔,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问题是,如何破呢?

早在十多年前,乔帮主就给出了解决方法: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承认我们的无知,保持我们的无知。

十年之后,现在再一次咀嚼乔帮主的这句话,才稍稍接触到这句话的真谛。

现在这个时代,「知道很多」不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随时都可以「知道很多」;反而因为我们知道太多,形成了「知障」,让「知道很多」变成劣势。

专业同样如此!

专业已无法再让我们保持自信,而是带给我们危机——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让自己囿于狭窄的领域,错失了各种机会,被时代所抛弃。

真正能够让我们持续保持自信的,是这样一种能力:不知道,没有关系,你有能力让自己变得知道;而且你能很快从不知道变成知道,还能够从别人的习以为常中知道他们并不知道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坦诚自己的无知,接受任何的可能,持续不断而快速的学习、尝试、再学习……





  • 20180425,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