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差路上,看到了一段话,感触很深,突发奇想:这世上是不是有一个「吃苦守恒定律」呢?
原本以为一切只是我一时奇想、胡诌而出,网上搜索一下,还真有人总结出来这么个定律,大体的意思也跟我所要表达的差不多。
看来,自己突发奇想晚了,「吃苦守恒」定律的坑已被别人占了。
没关系!我还是想依照我的理解,用我的语言和方式,来阐释这个胡诌的定律。
(2)
什么是「吃苦守恒」定律?
有个物理学定律,叫「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借用类似的表达,这个世界上,人一生所要吃的苦,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
没有的严谨的验证,只是我天真的主观认定,我想也没人、没办法去验证这个定律吧——这只是一个主观臆断的定律,是个鸡汤定律。
虽是鸡汤定律,偶尔喝一口还是有些营养的。鸡汤自助,自取不谢!
(3)
古诗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时不吃苦,年老时就要吃苦;年轻时多吃点苦,年老时就少吃点苦。
吃苦守恒,它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比如从年轻到年老的转移。
讲一个小姐姐的故事。
故事开始前,先要声明的是,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万不要自行对号入座!
小姐姐年轻时,经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投入到了感觉爽、来钱快的特殊服务行列。很快就赚了不少钱,于是衣着光鲜、妆容靓丽,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而她的同龄人,多还在苦哈哈的打工、挣钱、养家,生活苦不堪言。跟小姐姐一比,简直得死!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小姐姐已然年老色衰,没啥其他谋生技能,又因所从事的职业的影响,她已难以适应正常生活,日子渐渐不如意。
她的同龄人,经过了几十年的打拼,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人生渐渐走入了巅峰。
年轻时,贪图安逸,走捷径,年老的时候,该吃的苦,还是要吃的。
只不过,年老时再吃苦,人生尽显凄凉。
(4)
年轻不愿吃苦、年老苦不堪言,还有一个经典情景。
很多人都会面对这个情景,至少都曾面对过。
这个经典情景是——苦苦追寻人生目标。
寻找人生目标,是个很辛苦且痛苦的事情。因为要面对舍弃,面对不确定性,面对选错的悔恨……总要经历一番煎熬,才能找到大致方向,随后还要长时间的细化或调整。
因为很辛苦,很多人年轻时,不愿吃苦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每天浑浑噩噩的活着,或仅听从别人的安排,得过且过的挣钱谋生……
待年老时,那些很早就目标明确的人,经过时间的积累,已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痛苦和悔恨就来了。
人越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有充足的时间积累,有所大成就的可能也会越大。而找到人生目标,就需要主动承受寻找过程中要面对的各种苦。
这些苦,年少时不去承受,年老时就要承受。人生不同阶段,对于吃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同样的苦。少年时苦一些,顶多是磨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年老时再活得很苦,人生就太过凄凉。
当然,对于寻找人生目标的情景而言,吃苦的阶段是会转移,所吃的苦的形式在年轻年老也是各有不同。
(5)
年轻时吃苦,一般要主动吃苦;年老时吃苦,多是被动吃苦。
因为吃苦守恒,不主动吃苦,就要被动吃苦;主动吃苦多一点,被动吃苦就少一些。
年轻时寻找人生目标吃苦,是主动要去吃苦。没有目标,年老时庸庸碌碌,就不得不吃的被动的苦——内心的苦,你要或者不要,它都在那里,总会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主动吃的苦,未必一定是苦,可以苦中作乐,甚至以苦为乐。只要处理得当,吃苦也是一种享受。被动吃的苦,不管自己是否想要,不得以、不得不吃的苦,想苦中作乐,只有苦,难以乐出来。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这个问题,就是我在出差路上所看到的问题。
有一个回答说,吃学习的苦,是主动吃苦;主动吃苦,在一时间会很辛苦,要时刻努力、时刻保持精神的敏感;吃生活的苦,是被动的吃苦,可以通过休闲、娱乐,让人短时间内逃离吃苦的感觉,而且生活的苦吃多了,慢慢的也就麻木了,因为习得性无助。
不主动吃苦,就要被动吃苦,这是吃苦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表现。
(6)
面对当前阶段要吃的苦,面对吃苦会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面对吃苦形式可能会转化,你越是选择现在逃避吃苦,越不得不在未来牺牲更大代价面对其他形式的苦。
吃苦是守恒的,不会增加,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不过,有个问题:每一个人,一生所要吃的苦,是不是都是一样多的呢?
若不一样多,是不是就有天生的不公平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 20180619,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