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细分生意经:垂直细分,精准专注

2018.07.10

(1)

周五晚上,在上海约了几个之前素未谋面的网友见面。

哎哟哟,网友见面,听起来有点小兴奋呢!

想多了!真实情况是几个业务上的合作伙伴见面闲聊而已。

况且都是大叔级的人物,真心没啥桃色八卦的想象空间。

跟这几个合作伙伴在网络上相识,之前的沟通与合作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这次终于有机会路过上海,约出来一块见个面、吃个饭、聊个天,做线下真实生活场景下的交流沟通。

靠谱的人,自然谈靠谱的事儿。虽是闲聊,却也有满满的收获。

(2)

姚总给汽车零部件企业供设备,他的设备是汽车部件领域的一个细分市场的细分产品。

就算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狭窄的领域,姚总一年也是要做几千万的生意,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的。

聊天的时候,姚总分享他的生意经——瞄准一个市场不算小细分领域,做专而精的标准产品。

姚总最初的时候,也给客户做定制化的设备,设备单价报价挺高,是普通产品的两倍,以为能赚钱,结果做下来一算,还是亏的。后来,他摸索到标准化产品是王道。

不过,在工业领域里,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想要做到标准化其实很难。一条可行的路径,就是找到一个细分的领域,专而精的做进去,做出来标准产品。

在细分领域里,用自己的标准化产品,服务好自己的客户,抢占市场,一样可以活的很好。姚总的产品,在他选定的细分领域里,占据了50%的份额,着实做的很不错了。

(2)

在场交流的伙伴们,都在一个生态圈子里谋生意,也相当于都切这个圈子里的一块细分市场。

比如吴总,他主要做汽车零部件工厂的自动化产线建设。

虽然是非标的产线,做到一定量,积累出来案例之后,发现其实新的东西越来越少,类同的工作越来越多,项目越做越顺手。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做的很辛苦,找一个项目都很难;做到后面,项目太多,根本做不过来,就要挑着项目做了。

在一个领域里,选准一个方向,专而精的做产品和服务,头一两年是比较辛苦的,也许赚不到钱,也许随时面临生死的压力,而一旦你突破了头一两年的辛苦和压力,后面的路会越走越顺。

吴总的发展路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有些企业,在一开始几年里,因为辛苦和生存压力,能拿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结果把方向做杂了、做乱了,后面就难以形成在特定领域的积累优势,无法积累出锋利的品牌效应,没办法割开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往往就会持续之前的辛苦。

对此,我还是有些体悟的。

(3)

这两年,智能制造的概念火热。

而智能制造领域里,需求最明确、最旺盛的是汽车行业——也就是我们一帮人所从事的领域。

在创业的领域里,以前是每几年就会有一场风口,现如今几乎一年一个风口、一年几个风口。

风口的产生,从宏观角度来讲,就两个来源,其一是商业行为自发产生,由资本和创业者一起吹起来;其二则是国家战略政策导向带来的风口,这一轮的智能制造的热潮就属于这一类。

其实更大、更持久的风口,往往是第二类的风口。

先且不论这推动风口的政策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真的靠谱,但是一旦政策制定出来并发布出来,国家多数会执行并执行出一定的结果。

而实际上,国家制定的政策,聚集了那么多人的聪明才智,其战略正确性还是很高的,往往也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跟着国家的大方向前进,遵循政策导向前行,你总不会亏的。这一点是聚会的小伙伴们一致认同的另一观点。

为此,我们要随时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关注国家大事,多看新闻联播,多看人民日报……不仅要看,还要研究,研究透彻,才能对生意有指导意义。

商业,虽然不应该跟政治勾结在一块,但是绝不能不关心政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生意。

(X)

这年头,靠谱是一种很稀少而高贵的品质,可惜具备的人少。

不是人不愿靠谱,而是靠谱抓不住风口,靠谱吹不起泡沫,靠谱赚不了快钱。

可是,大风过后,泡沫破尽,能活下来的也往往是靠谱的人和团队。

靠谱的人和团队,靠谱的合作伙伴,实在难找,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已经开始吹泡泡的领域。碰到了,尽可能的拢在一起,一起搞搞事情,一起赚赚钱。





  • 20180710,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