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用Why/How/What/Who几个问词来算卦——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2018.10.09

(1)

跟你分享对几个英文词的理解,顺便分享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这几个词分别是:Why(为什么),How(如何做),What(是什么),Who(是谁?)。

这几个词,是我们在面临各种情境时,经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不同的人,第一浮现于脑海的词是不一样的,代表不同的性格,甚至不同的做事风格。

接下来,我将会一一跟您分享。

(2)

当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Why(为什么)的人,一般是对当前事情状态不接受的人,需要一个解释或者一个借口,让自己能够接受当前状态。

比如小朋友在下雨天看到了美丽的彩虹,不明白彩虹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就会问:为什么会产生彩虹?——他的好奇心需要一个解释。

比如恋人分手,被分手的一方,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就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分手?是我不好么?——他需要一个借口。

但是不管是要解释,还是找借口,都是一种让人接受改变的一个心理慰藉,要弄清楚变化产生的原因。就算是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也要找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且当作原因,让自己接受一切。

因此,善于问Why(为什么)以及善于回答Why(为什么)的人,往往都是找借口、找理由的高手,当然也多数是讲道理、说服人的高手。

有个法则叫「黄金圈法则」,它指出在传达理念或说服人的过程中,最好的路径是先传达Why,而后是How,最后是What。这个顺序,正好就是人们接受新事物的心理路径。

(3)

遇事第一反应是How(如何)的人,往往是执行力很强的人。他不纠结于现状是什么,而是直接去问,接下来如何去做,如何达成目标。

这类人,被人们称之为「问题解决者」。他们关注点不在于问题如何产生,而在于问题如何解决。这类人,在企业当中,会非常受欢迎,很受领导喜爱。

很早之前,有本书叫《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了一个超级执行力的士兵,在上司只给了一个名字的情况下,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士兵只是想着如何去做到,而没去琢磨:为啥要送给加西亚?加西亚是谁?这么多叫加西亚的,该送给哪个?

确实,从做事的角度来说,不找任何借口,专注于How而去执行的人,能带来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因为对于多数的事情,你琢磨清楚了Why,只是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和你为何要做这件事情的道理,至此并不产生什么价值,只有实实在在的执行出来结果,才能产生结果。

为此,很多管理理论,成功学理论,都会鼓励大家作为一个第一反应是问How的人,做问题的解决者,价值的创造者。

(4)

喜欢问What(是什么)的人,对各种边界比较敏感,喜欢事情是清楚明白的,而不喜欢存在什么含糊、模糊地带。

这类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首先明白事情是什么,清楚给出一个定义,规划出来的事情的边界,而后才能考虑事情怎么做。不然的话,他就会处于一种混乱当中,从而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

因为这类人,喜欢把各种事情弄的很清楚,他往往会在社交关系上遇到一些障碍。他总会十分清楚自己跟别人的界限,跟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很难有特别亲密的关系。

不过,弄清楚What(是什么)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定义清楚What,才能清楚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是做成、做好。为此,喜欢问What(是什么)的人,往往也会是目标导向明确、做事条理清楚的人。

(5)

遇事直接问Who(是谁)的人不算多,而且喜欢问Who(是谁)的也不多。

毕竟直接进入到头脑的,要么是Why,要么是What。前者给你一个做事的理由,后者让你清楚做事的目标。至于是Who(是谁)来做,那么默认的情况下应该是你自己来做。因此,你会省略掉Who,直接进入到How(如何做),这就去执行了。

这个套路,对多数人、多数的事情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思路。

管理者,遇到一件事情,自然也会是先要弄明白Why,接着弄清楚What,而后要考虑把事情给到Who去做,而不是自己去做。选定做的人之后,剩下就可以不用多想了,让选定的人给出How。这才是管理的套路。

可惜的是,我见到太多的公司和团队的管理人员,在Who(是谁)的思考上欠缺太多,往往一件事情,管理者自己就去做了,不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就是不相信被人能把事情做好。结果呢,自己变成了执行者,而不是管理者,抢占了别人该做的事情不说,自身职位上的事情也没有做好。

除了管理层面需要加强对Who(是谁)的思考之外,在个人层面也应该多考虑这个问题。不要总想着自己一个人把事情解决了,这样着实会显得自己能力很强,但是你就办法调动更多资源、获取更多帮助,也就没办法把事情做的更大、更好——但是没有别人的帮助,你始终只能做很少的事情

(6)

在目标管理的文字中,我也强调,制定目标时,其实是在解决Why和What这两个问题;一旦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要把精力专注于How——如何实现上,不再考虑什么做不做的理由,偶尔反思目标是什么。如此,才能够坚定的执行,直到把目标实现。

现在,我认为,在制定目标之后,就要考虑Who(是谁)的问题,包括谁来执行,谁能提供帮助等。而后,才是结合谁执行、谁提供帮助等,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法。

也就是说,人的因素要优先于方法的因素,放在我们思考的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什么呢?多数的事儿,都是人跟人之间的事儿。





  • 20181009,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