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人性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

2018.10.20

(1)

一天,跟朋友聊到了一个场景实验。

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眼见到中午饭点时候,你想要找家饭馆吃饭。

进入到你眼里的有两家饭店,门帘是挨着的,看招牌都是刀削面馆。从装修什么的来看,两家都差不多;从菜单来看,两家提供的食品,也都差不多。

除了你能看到的这些,其他的你都一无所知,你如何选择去哪家吃饭呢?

你不妨想想看。

(2)

葛优在给移动做广告的时候,提过找饭馆的一种方式:哪家人多找哪家。

为什么要哪家人多找哪家呢?

其一、你不知道这两家饭馆的饭菜如何,别人也许会知道。一家饭馆有很多人选择,说明这家的菜品应该还不错吧?不至于这么多人都被骗吧?

其二、就算是这家的菜品差,你上当受骗了,可是那么多人跟你一块上当受骗,你自己内心并不会因为被骗而那么懊恼。要是你选择另外一家,只有你被骗了的话,你就会十分后悔:为啥被骗的总是我?

你一个人被骗,你跟别人一块被骗,客观上对你来说,这两者没有区别。只是,在主观上,这两者的区别很大。

前者,看在别人眼里,人会说:看,这个傻逼被骗了;后者,人则会说:看,这群傻逼被骗了。

就算你在「这群傻逼」里面,可因为没有直接指明你,你自身的自我感受并不是那么强烈,你没有这个群体的归属感,这个群体被冠以什么或好或坏的头衔,也算不到你的头上。

你一旦到了一个群体里面,你的那个「自我」开始变小,甚至开始「消失」。这大概就是一种从众的行为,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体现,更在于心理上的体现。

(3)

此类现象,可以拿来使用,在适当的场合,可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比如在职场中,你带领一个团队做事情,这个团队事情做的不太好,你想要对团队做一番训示或批评。

你若想要不刺痛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那言辞就要以团队整体为主语,就算你说的再难听,对多数的团队成员而言,他听到的只是你对这个团体的批评。而要到他个人身上,言语的刺耳程度就降低很多。如此,就不会伤到具体某个人的自尊心。

相反,你若想要点出来某个人的过错,就一定不要以团队的名义来训示,而要直接指名道姓。若想要来点更狠的,直接打击他的自尊心,就可以选择忽略团队其他人犯得错,而唯独把他的过错点出来。那这人就会心中很不爽:同样都犯了错,都犯了类似的错,为啥只说我,而不说别人呢?

从实际的结果来说,批评他一个人,跟连他在内的其他人每个都批评一通,对他来说,批评的话语、批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人的内心总有些奇怪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忽略客观事实,只关注自身感受。在这个情境里,起作用的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X)

我想知道,这类情境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什么?有对心理学比较懂的朋友,欢迎留言给出指导。

感谢各位!





  • 20181020,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