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被「标准答案」残害的一代人

2018.10.26

(1)

安排一任务给同事去做,几天后跟进事情的进展,同事给我反馈说:没有想清楚事情怎么去做,所以还没有开始做。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内心里是非常窝火的。回头一想,也没啥好发火的,因为我自己也经常会这么操作。

似乎这么一代少年时代靠着考试教育过来的人,都有类似的心理特征:找不到那条正确的道路,答不出标准答案,干脆就不答题。

(2)

还在咨询公司上班的时候,我的领导跟我指出一个问题。他说:你在处理一件事情,做决策的时候,常常会犹豫不决。你在犹豫什么呢?

我回答说:确实如此。我之所以犹豫,是我担心我的判断是错的,为此,我一定要保证我的判断是准确的之后,我才会最终下决心。

领导说:要完全确保自己的判断是准确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判断能力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做判断的环境,往往是信息不充分的。你任何一个判断,都有一定的可能成功,一定的可能失败。

我问道:那应该怎么判断、怎么决策呢?

领导回答说: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一个概率较高的判断,然后通过行动去验证,不要期待一定正确,这基本不可能。有些情况下,还要敢赌,并愿赌服输。

我接受领导的观点,并尝试做出改变。

(3)

有段时间,我在带团队时,还是会遇到对于确保决策一定百分之百正确的偏好,自然会表现出做决策时的犹豫不决。

为此,我研究琢磨,我的这些犹豫究竟来自什么地方呢?找来找去,我找到了应试教育来背黑锅。

我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应试教育,起码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中,是一条相对可行且相对公平的人员甄选的套路。应试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可取之处,不过应试教育最核心的模式却给应试教育下的人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说的这个核心模式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以及以标准答案为标杆来判断绝对的对和错。

为什么这么说呢?成人之后,你会发现,你身上展现的蛮多特征,都是在你青少年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的。比如对很多学生时代成绩好的人而言,他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并以该标准答案衡量自己和别人。如果自己做不出来标准答案,自己就不愿意去做,因为做了之后,跟别人做到的标准答案比,自己得分就低了,似乎自己就比别人差。

做一件事情,受标准答案毒害的人,一定要去找这个标准答案,如果不确定自己能否做到标准答案,就干脆不去做,直到心中有底,能确保自己做的就是标准答案。

事情就变得很纠结了:事情正因其不明确走向,才需要你下个判断;而想要标准答案的你,心中不确定能否做出标准答案而不敢下判断,事情就会更不明其走向。

(4)

工作生活中,哪来的什么标准答案?考试试题,可以设计。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很难有人全盘设计,也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有人会觉得,自己并不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是不是就不受标准答案的毒害了?也不尽然。

有很多人虽然不提什么标准答案,但是会追求所谓的最好的答案。同样也会在不确定能否得到最好结果之前,不会定决策,不会行动。本质上而言,这个最好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

同样的,在结果出来之前,多数的事情,没人知道最好的答案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先给出一个答案,然后不断的打磨出最优答案。

因为标准答案的意识存在,也就有了对错打分一说。这些都是应试教育残留的毒害。

(5)

面对根深蒂固的标准答案思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简单而言,就是放下即可,不去琢磨什么最优结果、标准答案。用尝试和改善的方式做事情。

至于判断和决策话,只要瞄准一个大方向,确定大方向不会有大错,其实就可以行动了。甚至可以先选一个方向动起来,在行动中,不断的调整方向。最开始的答案也许不够好,不过慢慢的会变得越来越好。

没有了最优结果和标准答案,也就没有了谁一定强、谁一定弱,只有此消彼长、各领风骚。接受了这些,你要做的只是,让自己越来越好而已。





  • 20181026,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