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此处,只登一步

无关乎对错,只在于有用和适用

2018.11.04

(1)

最近一段时间,在各种场合分享了自己有关做事的一些观点。跟其他所有的分享一样,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没有关系,这是正常的事情。

在如今这样多元化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尤其是对于一些观点性的事情,也不可能只有人赞同而完全没有人反对。

就算是有,这样的事情,也肯定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得毫无意思的事情。

再说,我所分享的一些观点,是我的真实观察、思考和总结所得,只是给了一些供参考的思路,并不是科学研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论证。

我越来越相信,在成人的世界里,没什么是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用。因此,对于我所分享的观点,您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而后选择借鉴或者丢弃。

(2)

好多朋友,尤其是内向一些的朋友,不管做什么,都喜欢确保「正确」。

说话,尽可能的说的四平八稳,观点正确、论证严密。然而四平八稳的观点,往往都是在既有的思维圈子里,是很难在某些方面有些深入。因为,只要观点所有深入,超出了民众普遍认可的范畴,必然会面临质疑、挑战和反对。

所以,著名的主持人蔡康永说:

在说话这个问题上,我不喜欢那些四平八稳的看法,怎么说都对,可是呢,又没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有争议,也要避免平庸。

同样的,奇葩说的黄执中在参与一次罗辑思维的节目时,也提到分享观点一定要避免周全和精确。观点一旦周全且精确了,变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论述会变得复杂,人们也难以简单直接的理解到观点的核心所在。

借鉴他们的观点,我也在分享自己观点时,尽量的专注于一个点,把这个点说清楚即可。至于是否周全,是否精确,并不是我重点考虑的问题。

同样的,对于他们的观点,我也并不认为一定就是正确的。只是在写文章、与人分享观点时,他们的建议是有用的、适用的,我便拿过来用。

(3)

推荐朋友们去看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在我的分享中反复有提到。提到最多的就是有关于「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内容。

具体关于这两种思维的定义,您不妨找来这本书研读一下,我相信一定会让你收获很大的。在这里,我想描述的是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变形的表现。

很多朋友,看到我所分享的一些内容后,会提出各种质疑。比如我论证的不够严密,只论述了一点,没有全面证明;或者说我给出的方法,没有实证来证明它一定是对的。

对这些朋友而言,他们只是看到了我所分享的内容,仅此而已。他们认为我分享的方法和建议,不能证明一定正确,因而就不去借鉴。

如果不能确认方法有效,那么就不去尝试。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一种固定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就是要确保自己有能力时,或者一定能做到时,自己才会去尝试。在如今变化如此之快的环境下,有什么方法或建议,一定确保有效的呢?

我越来越认可,试验和迭代的做事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套用所谓一定能成功的成熟方法论。

对于我所分享的方法和建议,希望大家先有自己的判断,判断下是否适合你的情况,而后再去做尝试的计划,接着根据你的计划做试验,收集结果反馈,做分析之后再做判断,进入到下一个迭代的循环当中去。

这个时代中,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常态。





  • 20181104,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