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搞砸你的目标管理》中提到了目标管理三步骤:
- 制定目标
- 执行目标
- 达成目标
依据这三步骤,再遵循一定的原则,就可以达成任何想要达成的目标。
事实是如此么?理论上,确实如此。实际执行嘛,总有许多不如意。
(2)
任何的套路,要落地执行,且能执行成功,要求套路的执行操作要足够简单。
对于目标管理来说,也是如此。如果目标管理的一套操作方法很复杂,就算这个方法再有效,真正能够用起来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在目标管理中,设定目标时有个SMART原则,制定的目标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更好的实现。原则是好原则,可是描述的很模糊,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
例如可衡量性(M)原则,原则的描述大体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是否有可量化的具体事情。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让你定义清楚你的目标怎样算是实现了,要用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究竟怎么才算是量化的标准?怎么才算定义清楚呢?
知道了SMART原则,还是不知道目标该怎么定,仍然很难把目标管理好。
此时,需要一些更加简单、简化的工具,让目标管理更好的落地执行下去。这就有了OKR的提出。
(3)
OKR的概念,原本是用在工作管理当中,我认为其核心理念放到个人目标管理中,依然非常适用。
什么是OKR?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翻译成中文是「目标与关键结果」的意思。
顾名思义,OKR的方法,需要你定义清楚目标是什么,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一般的OKR理论中,会建议一个目标给出3-5个关键结果(KR),最好不超过4个。
举个工作上用OKR的例子,来自UBER的经典例子:
目标:招募更多司机
关键结果:
- 所有地区的司机基数提升20%;
- 所有活跃地区司机的平均工作时长提升至每周90小时;
这里目标定义的比较简单,但是有个问题是:怎么叫「更多」呢?在关键结果里做了定义:基数提升、工作时长提升等。后面在执行时,就围绕着这两个关键结果进行努力就好了。
你看,这样就把目标管理的操作变得比较简单。目标就是目标,要明确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是追求目标中必须要实现的关键条件,有点必要条件的意思,可能不那么充分。但是必要条件解决了,实现条件充分,并不是那么难了。
简单的通过制定目标,并通过关键结果来衡量目标实现的情况,如此就可以有效的评定自己目标制定的情况以及目标执行和达成的情况。
(4)
某种程度上,OKR算是目标管理的方法论的升级,用在工作上有另一套成型的体系,以后有机会慢慢的分享有关OKR的研究。
从另外的角度看,OKR又算是目标管理方法论的简化,简化到足够简单,以能够马上落地执行,并能衡量执行的结果。
我们很多目标之所以无法实现,比如你给自己定下来的新年目标,就是因为不清楚目标实现的关键结果是什么,看不到目标实现的样子,或者操作起来太复杂,要么没有开始执行,要么执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就放弃了。
简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5)
定义了目标,再定义了关键结果,最核心的目的是让自己清楚什么时候要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有限的、确定的预期。
人都讨厌无限期的等待,人都讨厌不确定未来,这是人性。
人如果不会刹车,他就不敢于踩油门加速狂奔,这也是人性。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一个简单而高性能的刹车!
- 20190128,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