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并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不喜欢这份工作呗!
内心没有那种喜欢,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因而总是应付差事一般的把事情快快的做了,留出来时间给自己去研究自己「似乎」更喜欢的事情。
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所谓研究的「更喜欢」的事情也没啥成绩。时间嘛,就那么白白浪费了!
如若不能把一件事情,当作一件一定要做成的事情来做,多数的感兴趣的事情只是不努力的一个借口而已。
从第一份工作开始,换过几份工作。每次换工作,都是从「不喜欢」开始,换到「似乎喜欢」,最终发现「依然不喜欢」。
为啥会不喜欢呢?因为总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价值含量低,工作多但不赚钱,不如别人的工作那么有价值、有成就。
几次换工作之后,回头看时,发现原来自己觉得没有价值感的工作,也有蛮多人做的非常成功。自己站在这份工作之外看时,发现这份工作还是挺有价值的。这是不是也是围城呢?或者是一山望着一山高?
随着年岁渐长,终于发现这是人的心态问题——总想找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有那么多匹配的呢?
(2)
看到稻盛和夫的一本书中,描述他有关于工作的心态的变化,还计较适合我们这种普通的职场人员借鉴。
稻盛和夫年轻时,跟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大学毕业之后,稻盛和夫没有能够去到自己想去的公司,不得已去了松风工业,从事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稻盛和夫对这份工作并没有什么兴趣,他想辞职转行结果没有成功,只好留在公司里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面对这份被分配、不得不做的工作,稻盛和夫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说服自己「埋头到工作中去!」即使做不到热爱工作,至少把「厌恶工作」的负面情绪排除,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到最好。
于是,稻盛和夫把身心投入到这份他原本并不喜欢的工作。开始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不断的做研究……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中,不知从何时起,他被新型陶瓷的魅力所吸引,并渐渐的看到了这个领域的美好前景。
以勉强自己开始,慢慢地积极主动起来,而后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再后来就超越了喜欢不喜欢的层次,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成为自己的「天职」。这就是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和做京瓷的经历。
因而,稻盛和夫说,「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因为付出了努力,让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改变了心态,周围的世界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你看,连这样的经营之圣,也不是随意的去碰「喜欢」的工作,而是通过「干一行爱一行」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所爱,乃至意义所在。
(3)
记得有次跟一朋友吃饭聊天,也聊到了对于工作喜欢与否的话题。
这位朋友说,现在好多人,都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问题是其实大家并不那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只是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于是呢,好多人会跳来跳去、换来换去,少数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了,多数人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
朋友还提到,好多有想法的人,其实很想一下子找到对自己来说最有使命感的那份工作,类似于这份工作是上天安排你要做的,是你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所在。可是,所有的工作,你都只做到表面的部分,没有深入挖掘到意义的层面,你如何能体验到那份使命感呢?
对朋友的说法,我是认同的,这些问题在自己身上也有存在。
我跟朋友说,反思职场这么多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一件事情,不管大小,只要到了极致,你都可以体验到那种价值感和意义感,那时候才能判断出是不是自己的使命。而一旦体验了一次极致之后,你才真正的知道如何寻找自己使命,才能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的使命!
可悲的是,我们都哭喊着要寻找自己的使命,却从来没有努力到触及使命的那个层面。
- 20190225 ,文章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