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各种事情,先后跟几位学长聊天,蛮有些收获,整理于此。
其一、打工时,重要的是你的做事能力;创业时,重要的是你选择做什么事的能力。
在公司上班打工时,领导给你安排一个任务,你只要漂漂亮亮的把这个任务完成,你的能力和价值就完美的体现出来了。不需要你具备判断做什么事情能力,当然有这个能力更好了。
而一旦你处于创业的位置上,除了把既定的事情做好的能力外,你还需要具备「定事情」的能力,也就是给别人安排要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构建出你怎样的能力和价值。
就好像,如果你只是学生,你只需要具备解题的能力即可;若你是老师的话,你除了会解题,你还需要会出题。很多时候,会出题更重要一些,哪怕出的题一时间找不到答案。
其二、我们学生时期,接受训练最多的是解题能力,出题的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以至于多数的我们并不会出题。
中国人解题能力,世界一流;出题能力呢?还算不上一流,因为我们的学生生涯几乎只锻炼解题能力,从不锻炼出题能力,而且我们社会的考核标准也以解题能力高低为依据,好在现在已经慢慢的重视出题能力。
因而,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擅长于把一个明确的问题,给解决的十分漂亮。但是如果问题还不明确的话,我们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干。
为什么在中国创业领域里,跟风创业的人多,突破性创业的人少呢?也许跟我们从小获得的培养有关。一旦一个创业点确认下来,我们总有人能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太擅长于解题了。但是每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很少的人提出一个很好的创业点,或者称为风口,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解题能力,也许可以打造一个很好的生意;出题能力,才可以开创一个宏大的领域。
这里并不是诟病应试教育的不好,而是要认清楚自己擅长于什么,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其三、我们并不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那就先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对现代人来说,说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简直就是在骂人一般,好像说这个人就是个老古板、思维僵化陈旧。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虽然这个社会推崇创新能力,也应该推崇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是一切,更不该为了创新而创新。
实际上,我们自身的能力以及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多数人本就没有那么好的创新能力,干嘛不大大方方的接受呢?
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创新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并不仅仅由创新来创造的,这才是合理的逻辑。
其四、那些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往往是当初上不了学、找不到工作的人。
一位老学长说,他同学里混的比较好的,都是当时那些学不那么好的学科、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甚至于一毕业就失业的那帮人。
为什么呢?也许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那些上不好的学科、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他们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限,于是就只好在自己有限的领域里做到更好,毕竟多数国人更擅长于解题。
其二是那些上不好的学科、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他们的解题能力在他们那代人里是属于较差的(这么说未必准确!),为了活下去,他们就必须要尽早的发展其他能力,比如出题的能力。因而,这里面很多人锻炼出抓机会的能力——这本身也是出题能力的一部分——他们寻找各种机会,找到更好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好的发展。
- 20190708,文章初稿;